营养与健康系是中国农业大学直属的二级实体机构,于2020年3月正式成立(中农大校字[2020]6号)。营养与健康系以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为基础,重点落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9年5月批准授予的“营养与健康科学”一级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任务,一体化设计科技创新、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路径,为营养与健康产业培养具有多学科交叉、国际视野、理实兼备的高层次人才。
营养与健康系以健康中国战略为指引,以建设国家一流学科为目标,重点针对我国慢病防控、营养干预与健康促进的基础理论与干预策略,布局了营养源与健康、精准营养与健康工程、营养与流行病学、环境与营养健康四个研究方向。设有“生物工程(营养与健康方向)”本科专业,授予工学学位;“食品与营养”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(农学)、“生物与医药”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(工学)、“营养与健康科学”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(理学),具备培养营养与健康领域学士、硕士、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,目前在校研究生208人,其中博士研究生114人,硕士研究生94人。营养与健康系设有“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”博士后流动站、“食品科学与工程”博士后流动站、“兽医学”博士后流动站,并分别与中粮集团、伊利集团、蒙牛集团、资源集团等共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。
营养与健康系拥有一支专业能力强、勇于创新且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。现有全职教职工86人,其中专任教师40人、实验师2人、博士后32人,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、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1人、“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”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、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1人、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人才1人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、 “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”青年人才1人;省级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、农业农村部专项人才计划青年英才1人、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人、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、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1人、北京市科技新星3人、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5人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专家2人;校级战略科学家创新团队1个、青年科学家创新团队1个、“领军教授B类”3人、“青年新星A类”5人。
营养与健康系建有国家级平台一个(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—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)、省部级实验室五个(功能乳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、食品精准营养与质量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、畜产品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、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、中原食品实验室)、省部级研究平台两个(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、教育部食品营养与健康学科创新引智基地)、校级研究中心两个(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、中国农业大学益生菌研究中心)。
营养与健康系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/课题、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157项,在机体健康衰退基础理论、营养功效因子精准挖掘与机制解析、营养功能基料制造技术、环境危害因子识别与防控等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,年均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;同时特别重视问题导向的产业服务,承担企业委托项目200余项,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及国际发明专利共计300余件,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。
营养与健康系十分重视社会服务工作,目前已设立教授工作站7个,聚焦少数民族地区发展,累计服务16个少数民族区县共计27家企业,并长期支持内蒙古巴彦淖尔和井冈山2个国家级农高区建设;发挥科技、人才帮扶优势,参与对口支援、科技挂职工作;立足营养健康学科专业,多位教师利用新媒体手段参与科普宣传,受到广泛关注。
营养与健康系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,其中包括康奈尔大学、约翰霍普金斯大学、帝国理工学院、瓦赫宁根大学、北京大学、协和医科大学、南方医科大学、浙江大学、北京工商大学、中国农业科学院、首都医科大学朝阳医院、解放军总医院等,并与伊利、蒙牛等30余家企业建立了研究与成果转化平台,为推进我国营养与健康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高精尖
营养视界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 中国农大网络中心技术支持 校备案号:317_19001
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 版权所有 ©2020 All Right Reserved